8月1日至8月5日🐛,摩臣2平台“黃土濕陷性微觀結構研究”社會實踐團隊在前兩階段所收集整理的數據資料的基礎上對黃土化學成分進行了更深入的分析研究,並結合試驗數據⤴️,對黃色土壤條件下如何進一步強化各類型建築的穩定性交流了各自的想法。本階段的研究分析對實踐項目由“學術”走向“應用”有著重要意義🧙🏽♀️。
在本階段實踐進行初期,團隊成員首先對黃土化學成分進行了分析。團隊結合掃描電鏡試驗並運用能譜分析技術直觀清晰地呈現了黃土樣本的化學成分🕥。在觀察土體表面形貌特征的基礎上還對視野內某一區域進行了化學元素定量分析🧙🏽。能譜分析是通過向樣品表面發射單色光源所激發的樣品中元素電子層釋放的電子產生份額進行統計🚵♀️,由此便可得到樣品相應元素含量。在本階段的實驗過程中,我們先後對天然土體👩🏿🎤、飽和土體的骨架單元碎屑顆粒和膠結物質進行能譜分析試驗🆙👰🏼♀️,獲取各個元素含量#️⃣,並比較分析浸水前後各個部分元素含量特征。
由於黃土具有濕陷性這一特殊性質,工程建築在黃土地區時常可以看到由於濕陷作用而產生的特殊地貌形態(如黃土碟、黃土陷穴、陷溝等)🧍,在這些黃土地區修建建築物後,地基土可能因為水文地質條件的改變而受到浸濕,在建築物的壓力作用下發生濕陷,會給建築物造成極為嚴重的後果。因此,尋找一種能夠改善土的工程性質的方法是必不可少的。通過檢索文獻資料小組初步確定的材料有🦻🏻:廢舊車輪胎、廢舊塑料、多種石塊🍗、細沙、腐爛植物等,不同材料根據與黃土的融入程度設置不同的配比。
在本階段的試驗過程中,小組成員對黃土濕陷性有了更清楚的認識,並對如何改造黃色土壤條件有了初步的想法。在接下來的實踐過程中🏃🏻♀️🧑,組員們將著力於改變土壤環境🤗,為抑製黃土濕陷性提高建築性能貢獻自己的力量。
(圖文/朱遠哲)